9月10—12日,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在萬物互聯的今天,機器人已經潤物細無聲地潛入各行各業。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已突破千億元。其中,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蓬勃發展,連續八年穩居全球第一。2020年裝機量占全球的44%。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從7.2萬套快速增長到21.2萬套,年均增長31%。隨著醫療、養老、教育等行業智能化需求的持續釋放,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制造企業營業收入529億元,同比增長41%。
受益于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在快車道上持續進擊,發展勢頭迅猛,產品落地廣泛。在大會同期舉辦的機器人博覽會上,記者在工業機器人展區不僅看到了展示機器人本體的多關節機器人、協作機器人、DETAL機器人、SCARA機器人等,還看到了包括控制器、減速機、伺服電機、傳感器等在內的核心零部件,以及一些熱門的行業應用集成解決方案、物流機器人、AGV、無人倉儲等。
這當中,新松高端服務數字化智能工廠留給記者的印象最為深刻。據沈陽新松機器人項目經理侯彬介紹,這個“濃縮版”的數字化工廠是完全基于中科曙光等用戶現場的實際情況來搭建的,其中部署的新松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復合機器人等都具備感知系統,并且從軟件、硬件到系統都實現了自主研發。這個數字化智能工廠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實現對某個工位、產線,甚至整個工廠的“快速復制”,目前在新能源、半導體、核工業、3C等領域落地較多。
除了高端化步伐加快,工業機器人還在向協作的方向發展。在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看來,機器人正由過去“在籠子里作業”的系統往“人機共融”的方向發展,協作機器人已經成為工業機器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的分支、趨勢和方向。
“協作機器人的人機融合、安全易用、靈敏精準、靈活通用等特點,正好彌補了工業機器人的缺點和短板,但協作機器人也有自己的弱項和短板,比如一旦負載大了、運行速度快了,安全性就保障不了。所以協作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之間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一個非常好的互補關系。”
據悉,目前我國協作機器人在負載重量、精度、易用性等方面部分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益于整機性能提升,骨干企業已初步實現萬臺工業機器人批量化生產。按照FRR對未來趨勢的判斷,作為新一代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可能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進入“人機共融”的新階段,自然感知和學習能力對工業機器人而言至關重要。ABB機器人與離散自動事業部中國研究中心經理張佳帆指出,具備感知理解、技能學習、技能安全等功能的智能機器人將引領新場景下的智能制造。
在工業機器人持續進擊、不斷刷新歷史成績的同時,服務機器人也站在了起飛的風口上。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服務機器人實現逆勢增長,預計2020年同比增長20.7%。
伴隨市場需求爆發,商用機器人、家用機器人、醫用機器人、消殺機器人、配送機器人、養老助殘機器人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機器人快速滲透入我們的生活或工作場景中,扮演起導引、迎賓、配送、政務服務、健康護理、情感陪護、家庭清潔、娛樂等各種角色。博覽會上,京東物流帶來了最新一代六關節機械臂,它可以精準判斷抓取上萬種品類的產品,大幅提高了揀選效率和準確率,以保證商品可以準確、快速地送到人們手中。清智圖靈展示了便攜式咽拭子采樣機器人。使用者以自助檢測的方式,根據機器人的語音提示及視頻教學,簡單快捷地完成咽拭子采樣。中電科技白虹系列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能夠為使用者提供髖部助力,可廣泛用于物資搬運、快遞配送、消防救災、軍事裝備、養老助殘、醫療康復等諸多領域。優必選的熊貓機器人為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專屬定制機器人,除了傳統仿人機器人的基礎功能,還可以展示中國傳統的書寫、畫畫、太極等技能。
新興技術也助推了服務機器人市場進一步爆發。目前場景高頻、需求帶動最成熟的是家用機器人和教育機器人,發展需求推動最迅速的是醫用機器人和養老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更多在于追求人機交互,多傳感器融合、智能仿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機器人能力的不斷提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洪波表示,“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幫助服務機器人更多地感知和理解人類的意圖,也能夠幫助我們做更多的事情,尤其是仿生機器人的出現幫助人類更好地塑造機器人的外形,更加符合我們的期待。”
“今年是服務機器人發展黃金十年的元年。”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無接觸服務能夠變成剛需,一方面是疫情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因人和病毒有共存的可能性。當無接觸服務不是一種醫療手段,而是生活必需的時候,服務機器人也將隨之變成我們的需求。”
特種機器人應用于專業領域,是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一類機器人。例如在建筑領域,越來越多的工地逐步智能化,逐漸向人機協作、少人化、無人化方向轉變。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李鐵軍教授指出,建筑機器人正讓“用工荒”成為過去。
在安保巡檢排爆領域,無論是城市小區的巡檢安保,還是公安相關服務的證件辦理、數據排查,甚至是風險排除,都已經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和特種機器人在提供服務。
在農業領域,從耕地到育種,到施肥,到灌溉,到噴藥,到采收,到烘干,到倉儲,到銷售,基本上所有環節,都能夠實現由智能裝備或特種機器人來全面提供協作服務。據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秘書長龐春霖透露,在東北、華北這樣的大面積農業帶,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正在成為現實。
博雅工道業務總監李喬指出:“現在,機器人自主學習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突破,仿生機器人的形態和運動姿勢更像了,比如魚尾擺動形式、撲翼式運動推進方式等。”
以博雅工道此次展出的智能仿生金龍魚機器人為例,它可以像真魚一樣在水中自如地游動,自行躲避障礙,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據李喬介紹,這種新一代水下仿生機器人配備了視覺傳感器、聲吶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智能化程度更高,可以很好地融入周圍的生態環境,識別、躲避海底礁石和生物,調節潛水深度,制定返回路線等。
京東物流X研究部特種機器人部總負責人姚秀軍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是一個分水嶺,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結合以前,機器人更多解決的是自動化的問題,通過流水線和自動化手段解決產品標準化的問題,包括產能的問題和各種場景下出現的問題。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結合,才真正引領機器人進入2.0時代,即智能化時代。
“過去我們做人工智能主要是靠知識、算法和算力,進入數據驅動時代以后,主要靠的是數據、算法和算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表示。未來,邊緣計算、量子計算、電子計算,5G、腦機技術等的發展將為機器人產業帶來更多可能
從最簡單的人機交互開始,到人機協作,以及人機共融、共存、共生,機器人的形態、功能和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最初對于機器人世界的認知和想象。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智能傳感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度應用,機器人智能化發展正在從單一感知向全域感知提升,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升級,從單機智能向集群智能演進,從圍欄操作向人機協作躍進,呈現出多維升級的新特點。
與此同時,機器人技術正廣泛應用于生產裝備和生活工具,使其具備全域感知、智能決策、準確執行的能力,機器人化的智能裝備已無處不在。整體來看,中國機器人產業實力持續增強,基礎能力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日益優化,集成應用深化拓展,總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總體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很多關鍵核心技術仍然有待進一步突破,高端供給仍然不足,行業應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下一步,應該積極開放合作,匯聚各方力量,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拓展應用深度廣度,攜手全球機器人同行,共享發展機遇,共促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電子報
聲明:本文所使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 ,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并立即刪除文章!
國外工業機器人技術發展歷程三個階段
工業機器人市場連續八年全球第一 高端應用持續